碧桂园湖
碧桂园湖-图2
碧桂园湖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化的源泉,更是智慧的象征。
世界上所有具有影响力的文化都是依托于水发展起来的。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这些雨水充沛的巨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些河流所灌溉的地区,人类最先建立了早期国家。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善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古人为后人留下了无穷宝贵而神秘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令我们叹为观止,孜孜以求。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老子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之言论,孔子发“水哉!水哉!”和“智者乐水”之论断,孟子生“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之慨叹。这些先贤哲人,无一不是吸饱了水、浸足了水之后才孕育出某种神性魔力,并渐渐羽化为巨人宗师的。
水育灵,林养气。有了灵气之后,还需要树林来慢慢养气。气养足了,才能成就文化人格。育成大灵就是智者,养成大气就是仁者。一个大学如果没有水,莘莘学子无从育灵,一个大学如果没有林,莘莘学子无以养气。这些学子的发展必定会受到根本的制约,不智不仁,当然难以成器,只是工匠而已。
顺德职院那碧波荡漾的一弯湖水,延长了水体,增加了校园亲水空间和水景元素,绿树曲水萦绕而成荫,为校园平添了生气,软化了环境,增添了亲切感,整个空间里弥漫着灵气。晴空丽日下,图书馆、商务中心、紫荆树、棕榈树与天空的白云在水中为伴;华灯初上时,三三两两的学子聚集湖边草地、树旁温习功课。动与静相互交替,静与动彼此融合,人与人、人与物共孕于同一天宇,同栖于同一土地,相安而生,相望而居。
整个校园的点晴之笔,其实就在这里。这里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有了这样的灵魂,一篇文章,或者一方山水,或者一项事业,才可能真正具有生命。天地融合,山水交融之地所氤氲之气,一所大学才能真正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神韵。学院里林林总总的社团活动于碧桂园湖畔举行,青春激昂的学子们依水而舞,顺风而歌,他们跳出来的是舞蹈,呼出来的是歌声,吸进去的是文气,表演者和观看者潜移默化中暗暗领悟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艺术。这样陶冶几年,修炼几年,些许文气方能育出,些许灵气才可渐次而出。
有水之地有桥,水更显妩媚;有桥之处有水,桥愈示灵动。中国传统“风水”观就有“水聚风藏”之说,立于湖中长桥之上,或把书临风,或托腮长思,或携友促膝,任风带着水气撩起衣袂、卷起长发,平日的不快,莫明的惆怅,成长的烦恼,一一化风而去;年少的张狂,明日的期盼,青春的理想,一一入风而来。走下长桥,归途中,已是心旷神怡、喜洋洋者矣。